相关链接:等级分 成绩表 对阵图 [首页] 上一页 下一页 [尾页] 浏览人气(1651) 其他组别:象棋新闻 象棋视频 象棋图片 竞猜中心 棋手资料 历届成绩 竞赛规程 补充规定 |
新闻编号:737 新闻来源:华商网 新闻录入:东萍公司 更新时间:2010-01-18 |
2010年1月10日,上海卢湾体育馆,当素有“象棋第一人”之称的许银川在马炮残局大战中绝杀对手洪智、以2∶1赢得三番棋对决的最终胜利时,全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,2009年中国象棋年终总决赛的冠军就此诞生。对于广大象棋迷而言,这个结局并不意外;但出人意料的比赛形式,却让古老的象棋变了模样。 本届总决赛不仅云集了32位顶尖高手同场竞技,更重要的是,它开创了中国象棋史上多个不同凡响的“第一次”:第一次将赛场设在体育馆,第一次公开售票让棋迷观战,第一次邀请外国选手参赛,第一次开设短信有奖竞猜,第一次引入象棋宝贝歌舞助兴……如此之多的变化,让人们发现,中国象棋正在向市场化大步迈进。 面对这种推广模式,欣喜者有之,担忧者亦有之。将象棋比赛如此包装,究竟是对症下药还是“有病乱投医”?花哨的形式、力求减少和棋的新赛制,会不会将象棋引向“歧途”?靠巨额投入支撑的办赛模式,一旦失去赞助,象棋如何实现“自我造血”?本期《体坛圆桌》邀请象棋圈内外人士,共同探讨市场背景下中国象棋的破局之策。 问:在很多城市,街边摆开一个对局,很快就会聚起不少观棋者。由此可见,象棋的群众基础相当深厚。可在三大棋里,如此有“人缘”的象棋却相对落后,是什么阻碍了这项运动的发展? 刘晓放:我不太认可三大棋中“象棋落后”这种说法,因为象棋和别的棋种横向对比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。围棋和国际象棋的国际大赛比象棋多,国际交流也更为频繁,但象棋也有其独特魅力,现如今在全国各地依然开展得非常活跃。如果说之前象棋有什么发展上的问题,我想应该和市场与宣传有关。我们现在一方面是继续提高棋手的技术水平,增加高水平的比赛;另一方面就是抓普及和推广,搞好青少年棋手的培养工作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棋手走进了大学校园,基层学象棋的孩子也在逐年增加。 陈晨曦:象棋在中国具有深厚土壤,这是围棋和国际象棋不可比拟的优势,但中国象棋一家独大,缺少国际化的竞争又让这个项目缺乏吸引力。象棋短时间内完成国际化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接受的棋种显然并不现实。其实,中国象棋和日本将棋有很多相似之处,而后者之所以能在日本成为力压围棋的第一棋种,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大力支持。当今社会,正在呼唤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,象棋借此造势,或许可以事半功倍。 问:这次象棋总决赛的变化尺度相当之大,虽然吸引了眼球,但有些棋迷却感觉,体育馆对弈、大打“美女牌”、搞短信竞猜的象棋比赛显得不伦不类。将象棋比赛如此包装,是对症下药还是“有病乱投医”?象棋走向市场究竟该走怎样的推广、宣传之路? 刘晓放:象棋肯定要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,不管是乡村、校园,还是打造高端精品赛事,走娱乐路线,都需要去尝试和探索。如果不这么做,象棋的路就会越走越窄。象棋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,但我们也会借助更多的新兴媒体,利用网络资源快速传播,让象棋比赛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。 郭丽萍:社会在发展,象棋也不能一成不变。从我看来,这次总决赛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,是一次比较成功的竞技体育市场化运作。作为一名棋手,我参加过很多比赛,这次作为竞赛主管参与其中,仍感觉很有新意。从长远看,一个成功的象棋比赛还需要更成熟的模式,象棋的市场之路还需走得实一些。 问:本次总决赛采用最新版的“胡氏新规”,当初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提出这个“鼓励进攻、减少和棋”的新赛制,曾引发不少争议。有人认为,和棋是象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胜负,而象棋史上也不乏以和棋告终的经典对局。采用新赛制会否动摇象棋的根基?从长远看,这会不会把古老的象棋引入“歧途”? 郭丽萍:这种赛制也是一种尝试,目的是为了保持一种平衡。包括胡荣华老师在内,都在规则中寻找一个平衡点,使之适应总决赛这种一局淘汰制的比赛。从这次比赛看,这种变化是有其积极意义的。在过去的比赛中,往往在慢棋较量中出现短和棋,再通过下快棋决出胜负,对象棋内涵的探索是不利的,也影响了赛事的观赏性。而现在这种规则促进了慢棋出胜负,同时也没有违背和棋的规律,只是通过人为控制减少了和棋的产生。 陈晨曦:有人对此次总决赛的40盘对局进行了胜负统计:先手胜17盘,后手胜9盘,和棋14盘,分出胜负的棋局占据了65%,和棋的确明显减少。这种规则也并非简单排斥和棋,而是减少因双方均不思进攻、消极防守而产生的和棋。和棋少了,对局中出现了更多的搏杀,这对于象棋这门讲求胜负的艺术肯定是大有裨益的。无论是参赛棋手还是象棋爱好者,都不愿意看到无趣的和棋成为棋局的主导。 问:总决赛热闹非凡,与主办方的大手笔投入紧密相关。据悉,此次赛事总投入达到创纪录的千万元。这种巨额投入还能撑多久?如果赞助资金不到位,象棋比赛靠什么来造血? 刘晓放:这次总决赛能有这么大的资金赞助,对于象棋而言是件好事。这次比赛,已经超出了象棋本身的竞技性,像为慈善基金捐款等活动非常有意义,相信这种做法在将来会吸引更多的赞助商。象棋界现在很团结,关系很融洽,也有热爱象棋的人愿意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出一份力。从今后看,我们肯定还要脚踏实地做我们的工作,继续进行市场化运作,对于赞助不攀比,相信会有更多的赞助商加入进来。 问:今年的广州亚运会上,象棋将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。象棋怎样才能更快地走向世界?中国象棋界是否也要像乒乓球项目那样启动“养狼计划”? 刘晓放:其实对于我们而言,就是实实在在做推广。这次总决赛,也有来自芬兰和德国的两名“洋棋手”参赛,这两个人还在去年的世锦赛比赛中进入前八,引起很大关注。对于象棋的推广,我们还是要借助留学生、华人社团等多方面的力量,多条腿走路。以前,我们只注重“走出去”,现在要多“请进来”一些。很快,协会就会开办一个外国教练员培训班,为外国棋手培养教练员。 陈晨曦: 在国外的体育环境中,如果一个项目达不到一定的参与性,是难以涌现高手的。目前协会的一些举措,需要时间,更需要耐心。对于象棋而言,培养出几个强劲对手并非首要任务,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这项运动才是当务之急。我认为象棋的推广归根结底还要依托于中国文化。如今,中国元素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青睐,如果能通过重视象棋、包装象棋,充分发挥其东方棋文化的独特魅力,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,那么,象棋的认知度自然也就水涨船高,象棋的国际化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。(转自华商网-华商晨报) |
下一条:江苏省第19届金箔杯象棋公开赛规程上一条:2009年迪澜杯弈天超级联赛第二轮战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