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-=>【东萍象棋网络杂志】 - 第13期 
	
	-=> 本期文章 
	宇宙联盟新春个人赛棋局评注(一) 
	纵马弈天,纹枰宇宙 宇宙联盟新春个人赛棋局评注(二) 菜市场里的象棋堂主 又想起那样的笑容 小站 小孩 象棋 棋道与人道 象棋中运用的思维 老婆爱棋 本期制作人员 车炮妙用之攻击边车(二) 骄傲的小卒 戏说论剑(一) 董军长神枪再现 2006年五羊杯最新战局赏析 中炮急进中兵对屏风马平炮兑车41-46 中国象棋 朱瑞芬(9段)-胜-destiny(9段) 秦臻排局精选 龙城的飞刀 任云排局专栏 现代棋语 原创象棋笑话七则 白马连翩 双龙出海 杀士入局 偶得 棋王 戏说象棋逻辑问题 -=> 快速链接 
	
 | 
	
 【茶馆夜话】戏说象棋逻辑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◇文『旁观』 
	戏说象棋逻辑问题 [ 作者:旁观 | 更新时间:2006-03-09 | 浏览次数:28664次 ] 
一、矛与盾
    棋手的对弈,较量的是对盘面的理解、对子力的调度、对结果的预期,因此,逻辑推理在较
量的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。
    下面是两个关于棋手逻辑推理能力高低的问题:
    1、一个棋手逻辑推理能力高,是否就可以代表他的棋力高?
    答“是”的人多,他们说,下棋就是要讲道理,只要推算准确就立于不败之地,套路是永远
打不过散手的。
    2、一个棋手逻辑推理能力低,是否就可以代表他的棋力低?
    答“否”的人多,他们说,笨些没关系,只要勤背书、把所有变化背熟,就是碰到特大也不
怕!
    两个问题的回答看来都不错,都没有逻辑谬误。
    因为,“推算准确”和“把所有变化背熟”分别是以上两个回答的先决条件,而由这两个先
决条件所引起的推论是一致的,那就是“不败”和“不怕”。
    但是,当我们把两个问题和两个回答联系起来的时候,就出现了矛盾:
    既然第一个问题回答“是”是正确的,那么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应该也是“是”才对!既然第
二个问题可以答“否”,那么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也可以答“否”。难道说,棋手的棋力高低
与逻辑推理能力高低无关?
    原来,是他们的先决条件有问题。
    当今棋坛,试问有谁能够“推算准确”或者“把所有变化背熟”呢?如果真能这样的话,就
变成了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”。而象棋的魅力,恰恰就在于永远没有人能够“推算准确”或者
“把所有变化背熟”!
    象棋的所有问题,都存在于变化之中。
二、极限推理
    象棋到底有多少变化?
    为了表达得更直观一些,先说说围棋。 
    理论上,围棋盘有361个落子点,那么第一步就该有361种选择;落子后,盘面上只剩360个
落子点,亦即第二步有360种选择;依次类推,下满361个落子点就有361的阶乘的数量的选择,
总共有700多位数!大家想想,1后面跟着700多个0将会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天文数字啊!注意,这
是不顾棋理的极限算法。
    那么,如果考虑提子、填子、打劫是否能在700多位数的基础上再增加些变化呢?回答是否
定的,因为如果考虑这个问题,就要照顾棋理,围棋的变化将会更加少(当然,少也是天文数
字),另外,无限循环的“提子、再填子、填了子再提掉”也是不符合棋理的。用一个简单的数
学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:提一个子至少需要3到4个子力的投入,如果不能无限循环,那么盘面的
子仍然是会增加的,最多是增加到满盘361个点为止。
    这样看来,象棋的棋盘上只有64个格,则不管怎样计算,象棋的变化不会比围棋多吧? 
    但在实际上,象棋的变化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计算。
    例如与围棋相比:围棋子是越下越多的,最多是下满棋盘就结束,因此围棋的变化存在着不
顾棋理的极限算法;而象棋则不同,象棋子是越下越少的,但又无法知道怎样减少、何时减少、
何时结束,而且在象棋子减少的时候,可以利用的空间点数却反而增加。所以,象棋的变化不能
用不顾棋理的极限算法,也就无法找到其最大值。
    原来,要想计算象棋变化的最大值,首先在逻辑上就存在矛盾: 
    1、要体现象棋变化的最大值,足够多的棋子就要通过调度走动,使得每个棋子的自由度最
大; 
    2、既然足够多的棋子都有最大的自由度,这盘棋就永远也下不完。
    所以,象棋的变化没有其最大值,是无限的。
三、凭感觉
    说象棋的变化比围棋还多,感觉上总有点不相信。
    于是去拜访了一位棋界前辈,这位前辈参与着两个协会的工作,一个是围棋协会、另一个是
象棋协会。我希望他回答,到底是围棋的变化多抑或是象棋的变化多。
    他回答道:“我虽然没有算过,但我知道象棋的变化应该是比围棋多!”
    我又惊又喜。
    他接着说:“围棋每个子都是一样的。围棋手就象个普通军官,小心地使用他每一个能力相
同的士兵,这些士兵派下去之后,不是被吃掉就是永远呆在那里一动不动;象棋就不一样了,象
棋手就是元帅,他可以使用每一个能力不一样的手下,他的手下有车可纵横四方、马能腾跃河
溪、炮会隔山打牛,车马炮下面还有兵士相也都各司其职,子力是比围棋少,但每个子都各有变
化、更各具思想性格!”
    我叹服了,一个凭感觉就能解释出“象棋的变化应该是比围棋多”的前辈高人,他所举的例
子和比喻都相当精彩。最重要的是,他的感性的结果与实际的理性的结论是一致的。
    所以,尽管逻辑推理要求的是严谨和详尽,但我们有时也是应该相信感觉的。
    关于象棋的感觉,有人说,棋感决定着一个人的棋力,象胡司令说过,有时他往往只需推算
三四步,就能与推算八九步的高手去对抗;也有人说,象棋无招胜有招……这些说法都很有意
思,也给象棋的逻辑思考带来了很大的空间。
四、无招
    在说象棋是否“无招胜有招”之前,也不妨先说说其它棋类。
    当围棋盘一片空白的时候,后手方多少是有压力的。因为他不知道先手会将第一颗棋子放在
哪里,而第一颗棋子放在不同的位置,就意味着将演绎不同的布局体系。俗话说“知已知彼,百
战不殆”,战斗往往就在第一颗棋子没有落下之前就已经打响。这就是“无招”。
    围棋着法是有限的(很大的天文数字),加上“围住的地盘”又是有限的,这就使得我们在
逻辑上是可以支持先手方获胜的,也就是说,在双方都不出错的情况下,先手方获胜。反推亦
然,当围棋盘是空白的时候,先手虽“无招”,但已占据着将要在棋盘上多一子的优势。这就是
围棋的“无招胜有招”。
    所以,为显公平,千百年来围棋逐步总结出先手方必须贴目(即让子)的规则。再举个例
子,五子棋是对先手限制得比较多的流行棋类之一,先手必须走成四三绝杀才能获胜,而后手则
怎么走都不犯规。
    那么,目前对围棋、五子棋的先手的限制方式是否已经达到最合理?以后还会不会去修改?
这就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了。
   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,到底象棋有没有“无招”呢?
    象棋没有“无招”。
    尽管双方各十六个棋子都点、线对称的摆在棋盘上,理论上却还没有找到任何依据可以证
明,棋子的这种摆法是不是对双方的最公平的摆法。既然不知道是不是最公平的,那么先手是
“有招”还是“无招”就说不清楚,“无招胜有招”于是就更加无从谈起了。
    但是,象棋的先手就真的不用去限制吗?
五、公平
    我们先来欣赏一个朋友的“高论”:
    1、对历年来同级别比赛5000盘的统计表明:先胜占42.1%、后胜占26.7%、和棋占31.2%,简
单表示为(42.1、26.7、31.2);
    2、而每个级别之间还出现一种现象:胜率与级别等级成反比,也就是说,级别越低的比
赛,胜率越高,和棋机会减少(47.7、32.6、19.7);级别越高的比赛,胜率越低,和棋机会增
加(36.4、25.1、38.5);
    3、由此可见,当象棋水平提高到终极级别的时候,也就是当先后手方均难出错的时候,胜
率将趋向于零,和棋就是结果(0、0、100)!
    我们先不要指出这个“高论”错误的推理过程,先假定它是正确的。
    既然是“不出错就和棋”,那么,双方对弈实际就是在等对方出错,看谁先出错,而实际上
每方出错的机会是均等的,因此,理论上先手会因为先行一步而增加先出错的机会。所以,后手
占便宜。
    大家看看,本来是考虑要不要限制先手的,现在却居然有了“后手便宜”的结论!   
    奇怪吗?一点也不奇怪!
    如果你无法证明“和棋结果”是真命题的话,也就无法证明“后手便宜”是个伪命题。回头
再看看那个“高论”的证明过程,犯的是“穷举法”初学者的经典错误。
    实际上,“先手必胜”与“和棋结果”一样,目前也未被证明。
    而正是由于“先手必胜”与“和棋结果”未被证明,使得“后手便宜”成为可能,只是大家
大多数都不愿意往这个方向思考而已。习惯的思维方式是,在先手没有限制的情况下,后手是处
于劣势的,那又何来的“后手便宜”?但是我要问,既然你无法提出限制先手的依据,也无法证
明和棋,又怎能说后手不能占便宜呢?
    我忽然有一个想法,也许问题的根源就在于:当双方各十六个棋子都点、线对称的摆在棋盘
上的时候,我们并不知道这种摆法是不是对双方最公平,因此,由这个不知道是不是公平的棋盘
所引出的相关推论将不成立。
    真的是这样吗?
六、点、线对称
    我们知道,任何一个点、线对称的象棋初始盘面,其对弈的结果必然是唯一的,不可能同时
出现“必胜”、“必和”和“必负”的三种结果。
    既然,当我们因为初始盘面太复杂而无法通过演变去寻找答案时,那为什么不去将它逐步简
化呢?
    我先假设第一个命题:“初始盘面点、线对称的特点,表明对先后手都是公平的。”
    这个命题的表述意味着,只要盘面“点、线对称”就可以满足“初始”的要求,而非一定要
双方十六个棋子全部存在。
    我们采用逆推法,即是假设棋子很少的时候这个命题也成立。
    请看下面两个“点、线对称”的图例。
    [ 作者:旁观 | 更新时间:2006-03-09 | 浏览次数:28664次 ] 杂志首发文章版权归 旁观 和 东萍象棋网络杂志 共同拥有  | 
-=> 杂志镜像:镜像一  |